PMO的生存窘境如何突破

如何设立PMO,并能很好的发挥作用,一直是我们热衷讨论的话题,我们知道PMO能发挥很好的作用,但在现实企业中,总是事与愿违,尤其在职能式企业里,PMO的生存会非常艰难。在PM-BoK的知识体系中,我们能清晰的知道应该如何建立PMO,应该赋予其什么样的职责,该用什么样的人来从事PMO的工作。

一旦进行到运作层面,发现PMO有时会成为我们期待的高效运作的阻力,或者不被项目经理待见、不被职能单位待见。PMO的职能我们可以知道,包括项目前期的策划、定级,到过程管理、变更管理到最后的项目绩效评估都需要它的身影。这些职能,PMO成员竭力去推进,总是冲突种种。

我们跳开PMO内的成员是否足够的能力,设定的组织架构是否合理,运作的制度和条款是否符合实际,其实有一个关键问题往往被我们忽略,就是土壤,或者叫干系人的思维模式。

所谓三观不合半句多,其实PMO的推进也如此,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项目管理文化土壤,一切才会水到渠成。从企业管理层到一线业务人员都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的意识,对此知识体系有了解,PMO的思维模式,大家才会更容易接受。

问题来了,文化如何建立,中国上千年才逐步形成今天的文化,这是一个系统工程,企业的项目管理文化要深入人心,谈何容易,如果没有什么“事件”,或者机缘巧合,怎么可能迅速建立,那不就得靠坚持。

要建立文化,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,包括在企业内部推动常态化的项目管理的培训活动,面向基层技术、管理人员,并进行资质认证;进行季度和年度的项目管理成熟度评比;推广项目管理方法论,并对应用优秀者进行奖励;推动参加PMP认证,并作为一个职业必备条件;从公司级PMO,逐步建立部门级PMO,形成专职的项目管理人员;在企业项目管理制度中,强化项目管理概念和专业术语的普及,成为日常交流的用语。

没有文化的土壤,推进确实会步履维艰,热爱项目管理事业只是我们前进的动力,但必须要有方法,项目管理的魅力才能散发光芒。

管理发挥作用大多数时候的很缓慢的,有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的意境,所以要让大家意识到并不能那么直接了当。尤其在目前市场竞争的环境,迅速救火,往往比做好风险预防要更容易接受,或者更显得有战斗力,而风险预防就需要考验对项目问题分析总结,以及形成风险点检表。这当然要费力的多,而且不易直观的看到其带来效果。

但没有系统和专业的项目管理,项目的成功率或者是效率至少要低50%,已经是被多少项目验证过,所以从文化入手,有了土壤,PMO就能更好的发挥作用,为所在组织贡献力量。

0 回复

发表评论

想要加入讨论吗?
请自由发表意见!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